• 期刊首页
  • 期刊导读
  • 期刊介绍
  • 投稿指南
  • 邮箱投稿
  • 在线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
栏目导航

期刊导读
期刊介绍
投稿指南
邮箱投稿
在线投稿
联系我们

综合新闻

  • 议论文学习要专心致志范文(以空间为话题的议
  • 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区别
  • 概念追踪 | 科学仪器国产化东风已至 2025年国内市
  • 神十四乘组在轨开展多项空间医学科学实验
  • 满满自豪感!今晨,中国空间站和怀柔科学城“

通知公告

  • 《空间科学学报》期刊栏目设置
  • 《空间科学学报》杂志社刊物宗旨
  • 《空间科学学报》编辑部征稿要求
  • 《空间科学学报》投稿方式
  • 《空间科学学报》数据库收录影响力
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为什么要到空间站做实验(2)

来源:空间科学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年08月08日 10:06:51
【作 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 要】:太空养鱼的“神器”究竟长什么样?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结构工程师田清说,直观看来,相比于我们普通的鱼缸,它多了许多管线和传感器。 在为生物样品

  太空养鱼的“神器”究竟长什么样?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结构工程师田清说,直观看来,相比于我们普通的鱼缸,它多了许多管线和传感器。

  在为生物样品提供生命保障的同时,问天舱的生命生态实验柜还肩负对实验系统微生物安全监测的重任。

  太空养鱼体验别样生存挑战

  张伟还表示,空间站特定的轨道高度,便于进行天文、地球观测和空间物理研究。以天文观测为例,由于大气的吸收和干扰,在地面无法对宇宙中的伽马射线、X射线、紫外线、红外线等进行有效观测,相关谱段的天文观测,往往需要发射探测器到太空中开展观测。

  “通过这些科学项目的实施,我们要研究多种空间环境要素下的基本科学规律机理,关注并深入研究空间环境各因素,对生命从分子到组织器官各层次的影响和作用机理,探索认知生命体的太空生长发育与繁衍规律,以及人类太空长期生存面临的主要健康保障问题等。”张璐说。

  在小型受控生命生态实验模块中,藻类的光合作用还需要照明系统,加之整个系统都需要实时监控,因此整个装置还配备了照明和摄像设备。田清说:“鱼生长得比较好了之后,就会产卵,因此还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,进行鱼卵的收集,将来鱼卵由航天员带回地面。”

 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空间生命科学仪器研制团队负责人、问天舱生物技术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张涛介绍,斑马鱼实验将在小型受控生命生态实验模块开展。他说:“这个实验设备支持鱼、藻类和微生物形成的一个相对明确的生态系统,能够在外太空,在外界资源支持很有限的情况下,形成一个自给的循环。”

  此外,不同于此前短暂送上太空的实验装置和材料,张伟说,载人空间站的另一大优势就是“有人的参与”,更便于进行实验操作、实验模块更换和维修维护。

  空间站所能提供的特殊空间环境,为以上实验任务提供了天然的研究场所。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研究员、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介绍,空间站实验舱可以提供四大优势实验条件。

  张璐介绍,近期发射的问天舱,其任务是以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为主,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微重力、物理空间材料科学、空间应用新技术等4个应用领域,部署了十余项研究主题。

  “长期”二字不可小觑。张伟说,在地球上,生命体和物质受到重力的作用,某些本质规律会被掩盖,而在长期的微重力条件下,“我们有希望发现被重力掩盖的物质本质规律”。

  第一个特别之处在于,空间站“能提供长期的微重力、辐射等特殊研究环境”。

  地球上的实验室比比皆是,为何要费大力气将20吨级的问天舱送到空间站去做实验?

  7月24日,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托举问天舱进入太空,这个和一节地铁车厢大小相近的太空实验室,随后成功和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。7月25日10时03分,陈冬、刘洋和蔡旭哲开启问天实验舱,这是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。

文章来源:《空间科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kjk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808/505.html

  • 上一页
  • 1
  • 2
  • 上一篇:新华全媒+|问天飞天,空间科学启新篇——写在
    下一篇:心怀科学梦想??树立创新志向(今日谈)

    空间科学学报投稿 | 空间科学学报编辑部| 空间科学学报版面费 | 空间科学学报论文发表 | 空间科学学报最新目录
    Copyright © 2021 《空间科学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    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