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天飞天,空间科学启新篇——写在我国空间站(2)
在规定的时间发射并将航天器送到指定的地点,这成为此次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的成败关键。
在科学实验方面,问天舱内摆放了多个实验柜,为开展多学科太空研究奠定了基础。舱外一共安装了22个标准载荷接口,是舱外暴露实验的最佳场地;灵活精细的小机械臂长5米,是实验载荷舱外照料的全能选手。
“中国最强”送“中国最重”
问天飞天,“中国星”更亮了。
太空“穿针引线”,失之毫厘可能差之千里。“火箭必须在规定时间发射,否则问天实验舱将无法到达指定位置。”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刘秉说。
“中国宫”再拓深空梦想
问天实验舱设计团队则对实验舱数据参数精准把握,并提升算法达到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纠偏能力。同时,采用半自主交会对接方案,实现交会对接过程中的稳定控制。
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问天实验舱GNC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宋晓光看来,“中国最重,太空安家”,使得我国空间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。“在太空建站,小到元器件铸造、材料加工,大到组装装配、发射场测控,没有完整的工业门类根本干不出来。”宋晓光说,空间站首个实验舱成功“问天”,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有力体现。
“第二道保险”是发射场流程优化。娄路亮介绍:“低温火箭系统复杂,发射场各项流程种类繁多。我们总结前7次发射经验,对射前10分钟的发射流程进行优化,距离点火还有2.5分钟时,就完成了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,如果有问题能早发现、早解决。”
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总师李东在发射成功后表示,为了更加精准、可靠地完成好这个任务,长五B团队为这项任务准备了一年多,为“零窗口”做了大量的预案,“上了多道保险”。
年底前,随着梦天实验舱升空,建设完成的中国空间站,将成为国家太空实验室,携带14亿人的深空梦想,开启全新的求索之路。(记者李国利、黎云、赵叶苹、张瑞杰、温竞华)
万里晴空碧如洗,一飞冲天上九霄。24日14时22分,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,约495秒后,问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,发射取得圆满成功。
7月25日3时13分,问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,完美“合体”。
科学实验柜体积虽小,却功能强大,相当于把占地几十平方米的科学实验系统装到一个不到2立方米的柜子里。
“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发射任务环环相扣,意义重大,任何一次都不容有失。”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强调说。
为了支撑相关领域科学实验开展,问天实验舱内部署了多个宽约1米、高1.8米、深0.8米的科学实验柜,包括生命生态实验柜、生物技术实验柜、变重力科学实验柜、科学手套箱和低温存储柜等。
7月24日14时22分,“中国最强”火箭——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,托举“中国最重”航天器——约23吨的问天实验舱升空。
文章来源:《空间科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kjk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9/502.html